目前全市垃圾分類工作態勢良好、成效顯著。但仍有一些朋友對垃圾分類的知識不是很了解,只是停留在"垃圾分類"的字面意思上,會出現想分類但不會分類的尷尬,所以垃圾分類知識需要繼續加大普及。
垃圾分類需要人人參與,而人人參與的前提是了解相關知識,比如哪些垃圾屬于有害垃圾,哪些垃圾屬于可回收物,一次性口罩用完應該投入到哪個垃圾桶,只有了解清楚才能精準投放。所以,要想更好地推動垃圾分類工作,首要任務是向市民普及垃圾分類知識,而普及這類知識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多方攜手普及推廣,多種手段長期推動。
一方面要加大宣傳力度,通過融媒手段,融合多種渠道,利用多種傳播方式,全方位全時段覆蓋,讓大家隨時隨地能接觸到垃圾分類知識普及,社會各部門也要積極參與進來,結合自己的工作性質為垃圾分類知識普及做出應有的貢獻。另一方面就是要從孩子抓起,從童年抓起,讓垃圾分類知識入學校,入課堂,將相關知識從小普及給祖國的下一代,讓垃圾分類成為他們的生活習慣,成為一種行為自覺。
除了豐富宣傳方式和手段,接下來還需要在通俗易懂上下功夫,讓更多市民成為垃圾分類“知道分子”。“能賣錢的藍桶桶,已腐爛的綠桶桶,有毒有害的紅桶桶,沒人要的黑桶桶”,類似這樣的宣傳語接地氣,用百姓的話語,百姓的表達方式傳遞給老百姓,更容易被口口相傳,入腦入心,廣泛接受。
另外,筆者想表達的是,垃圾分類這件事情,實際上分的是素質。從小我們就知道不亂扔垃圾,不隨意丟棄垃圾,但是現如今,要做到垃圾分類,才是社會文明對我們提出的更高要求,做到垃圾分類,還需要我們投入更多的心力和精力。
垃圾分類是責任,不僅要分對類,還要做到時時分類,隨手分類,真正分的是我們的“素質”,從垃圾分類這件事情上能充分體現一個人對環保的認知程度和踐行程度,真正能夠體現出一個人的社會擔當和責任,從“隨手一扔”,到“分類變寶”,讓被分類的垃圾變廢為寶,延長“生命力”。
(文/鐵扇)